导航
2020年,我国民办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在各级教育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大,推动各层次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发展。
受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主任、《民办教育蓝皮书》主编杨娟在论坛上发布并报告《民办教育蓝皮书: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21)》主要内容
受研究生扩招、公职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职业考试培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学前教育领域,促进民办幼儿园的蓬勃发展一直是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阶段,除了保障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实现“幼有所育”外,幼儿园还应注重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这是对民办幼儿园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呈现公立学校为主、民办院校为辅的发展趋势,社会资本主要集中在校外辅导领域。“公民同招”政策的推行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年加强了对培训机构的治理,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培训市场规范化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促进教育培训机构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些政策与社会环境助力民办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均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资本结构单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报告对157家教育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区域和行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教育企业的分布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大部分教育企业集中在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综合评价排名靠前的企业几乎均位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严重失衡。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报告对教育企业品牌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教育行业品牌竞争力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经由多年经营在市场上形成良好口碑;二是借力风口短时间内得到资本的青睐而迅速崛起。企业创办历史、所处地域、市值、所属细分领域等均是影响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企业应主动承担对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社区和政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报告还指出,目前,民办基础教育面临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需要办学经营者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办学经营策略,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推动民办教育走向高质量的良性发展道路。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校需要将精力从抢好生源转移到办好学校、带好队伍、教好学生上,注重内涵发展,追求更高水平的办学质量;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在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自主权,应充分利用优势,打造独特的学校品牌,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公司等民办教育公司而言,既要在日益严格的行政管理和行业规范中严格自律,在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办学;更要敏锐地洞察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开展有助于中小学生素质提升且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外教育活动。灵活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扩大优质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使更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学生能够从中获益,避免因资源差异而造成教育结果不平等,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探索与中小学校合作新形式,开创校内外协同育人新局面,助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基础教育的发展事关千家万户,与国家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面对庞大的基础教育学龄人群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追求和期待,民办教育大有可为。“鼓励并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教育事业布局中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
民办教育举办者应深刻认识国家教育战略的总体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大局。民办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多样化需求,发挥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鲶鱼效应”,充分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民办教育企业经营者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孵化新的教育模式,推动学习领域的新革命。
面向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民办教育要扮演好落后地区教育帮扶者、优质教育服务提供者、教育改革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进一步增加农村等落后地区的教育供给,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形成与公办教育相互促进、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总而言之,提质增效与创新变革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在“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周期内,民办基础教育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时代发挥民办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